名词解释:
一段式:由乐段构成的曲式,称为一段曲式。
小型的回旋曲式:小型回旋曲式指曲式的各相对独立部分(尤其是叠部)均为乐段或小于乐段(乐句)、由叠部起始并殿尾、各插部与叠部交替出现、整体上呈三段式连锁衔接关系的结构类型。
乐段:乐段一般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乐句组成。乐段是规模.小的曲式单位,可以表达完整或相对完整的乐思。乐段既可以当作独立的乐曲结构,也可作为较大乐曲的一个相对独立的部分。
二段式:由内容互不相同、既对比又统一的两个乐段构成的曲式,称为二段式。
变奏曲式:由代表基本乐思的音乐主题的.初陈述及其若干次变奏所构成的曲式,称为变奏曲式。结构图式为:A A1A2A3 等。
三部曲式:三部曲式是按照三部性结构原则组合而成的曲式。它是三段式的扩大形式。三部曲式的三个组成部分(或至少其中一个部分)的结构为大于乐段的曲式。..部分称为首部,第二部分称为中部,第三部分称为再现部。图式为:ABA
结构的补充与扩充:一个音乐结构单位可以运用补充或扩充的手法来延长其长度。补充是结构外部的延长,扩充则是结构内部的扩展。补充发生在一个结构段落的结束终止时出现之后,通常重复结构的结束部分,以加固基本结构结束的调性和终止式。扩充则是在一个结构单位内部发生的。所谓扩充,就是在本可以结束的地方,通过一定的处理使它不能结束,从而使该结构的长度扩展。
动机:动机是一种具有性格特点的乐思材料。作为音乐主题的核心材料,由音调、节奏及和声三方面的要素组成,在音乐发展的过程中,它起着深化主题和统一全曲的重要作用。动机至少包含一个主要重音,若干乐音围绕该重音在不超过2小节的长度内运动。只有乐汇在作为乐曲发展的种子音调使用时,才称为动机。
三段式:由三个相对独立的乐段按照三部性结构原则组合而成的曲式,称为三段曲式,其结构图式为:a b a ,即呈示段、中段和再现段。
回旋曲式:同一个主题反复出现,其间插入若干新材料(或原材料的引申演变)的对比部分所形成的结构,称为回旋曲式。回旋曲式反复出现的部分称为叠部,各插入部分称为插部。其结构图式为:ABACA….A 。
三声中部:曲式上完整的、具有呈示性特征的三部性的乐曲,由于在配器上常改用较少乐器,特别是常用三件管乐器重奏,故习惯上就将它称为“三声中部”(Trio)。
自由变奏曲式:自由(性格)变奏是装饰变奏(严格)变奏的进一步发展。引进更多的因素,扩大音乐发展的起伏,强化各个变奏部分的对比性和相对独立性,使用更灵活的变奏手法,从而使各变奏部分之间音乐的情绪、性格及体裁的反差增大所形成的结构,称为自由变奏。
唱歌技巧和咬字练习
一、歌唱就是绝对的兴奋、相对的放松和积极地控制的过程
1.歌唱者的整个身体、感情乃至灵魂都要绝对的兴奋,如喉咙、口咽、鼻咽、唇齿、牙关、下巴等都要稳定地充分打开,一旦发声后,这些部位不能向内用力,而应做到向外有控制地、柔和地扩张,特别是上颚和下颚要分开,下巴微向胸前贴,上腭要抬起向前,感觉要把声音努力地送到.远方。
2.歌唱的呼吸要积极有度(既不松垮,又不僵硬)地控制,要用有控制的柔和的气息支持歌唱;吸气不可太满,一般八成就足够了,歌唱发声时的呼气状态应是将腰带柔和地向外牵住的感觉,而不是象我们的有些声乐老师常讲的,用上十足的腰部力量,把腰带涨得满满的,硬硬的,更不是瘪着肚子往里挤、憋气息。用气是只能用到六成,不可用完甚至用得憋气。所以一定要锻炼合唱队员兴奋积极、柔和舒展、均匀自然的控制气息的能力。那么,身体的其它部位在绝对兴奋的前提下,则要相对的松弛,让歌声高位自然地随心灵流淌。
二、歌唱的咬字问题
所有元音(a、e、i、o、u及复合元音)应该是在咽管的上部—头腔高位形成的,在喉咙和咽部积极打开(而不是撑大)的前提下,将字通过上腭高位向前送出去的。特别记住,发声咬字时,如果撑大了喉咙,就会把字拽到喉咙里,产生喉音;如果不能把声音通过高位送出去,声音就会发闷,失去光泽;如果咬字部位偏低,咬在了口咽或喉咽,就会出现喉咙挤卡现象;如果咬字没有在咽管内形成,就说明喉咙和咽管没有充分打开,声音就会发直,出现白声,所以说,咬字一定要在咽管的上部—头腔高位形成,在喉咙和咽部充分打开(而不是撑大)的前提下,将字通过上腭高位,从面罩两眉间清晰地送出去。